8月8日下午,新质生产力与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专家报告会在行政楼206会议室举行,报告会由园艺园林学院副院长贾文庆主持,园艺园林学院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报告会。

张小兰教授以“SNP变化对黄瓜果实长度的调控机制”为题,就非同义突变SNP对黄瓜果实长度的影响进行了学术汇报。张教授首先介绍了黄瓜CsFUL1 A/T的基因A型可以负调控黄瓜果实伸长。随后介绍了果长相关QTL主效基因CsCRC G通过结合CsARP1的启动子促进CsARP1表达,而CsARP1通过细胞膨大正调控果实伸长。最后介绍了CsSEP2A/T与黄瓜果实长度相关,4个近等基因系(NILs)证明CsSEP2基因过表达不影响黄瓜果实长度变化,但是该基因上的另一个SNP(A/T)的变化可以使CsSEP2直接抑制CsCRC的表达,进而影响黄瓜果实的长度。
(图片/姚正阳 初审/吴春珲 复审/孙涌栋 终审/郭超杰)

温常龙研究员以“Genetic mapping of Resistant Genes to Corynespora cassiicola (Target Leaf Spot)”为题进行了学术汇报。温常龙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黄瓜在我国蔬菜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并分享了黄瓜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建设方面的总体思路和未来发展方向。随后深入介绍了其团队在黄瓜抗靶斑病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特别是发现并解析了抗靶斑病基因CCA3、CsWAK6、CCA5的功能机制。最后介绍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近年来在优质抗病黄瓜新品种选育及推广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这些创新性研究不仅提升了黄瓜育种的科学水平,也为我国黄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姚正阳 初审/李鹏 复审/孙涌栋 终审/郭超杰)

杨学勇研究员以“瓜类农业生产力的遗传改良”为题进行了学术汇报。杨学勇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瓜类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株型特征,指出瓜类作物特有的株型特征与源、库分配的矛盾关系,提出株型和果形是瓜类作物育种中的重要目标性状。随后杨学勇研究员介绍了其团队在瓜类作物株型和果形的遗传变异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并就调控葫芦科作物长藤蔓生和卷须攀缘的关键基因Bu和TEN的遗传调控机理进行了深入讲解。最后就控制黄瓜果长的关键遗传位点和乙烯调控黄瓜果长的新机制进行了介绍。
(图片/袁敬平 初审/卜瑞方 复审/孙涌栋 终审/郭超杰)

刘兴旺教授以“黄瓜果实表皮发育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为题进行了学术汇报。刘教授介绍了植物表皮毛的形态和发育特征,并就利用图位克隆、基因精细定位、转录组学等手段挖掘调控黄瓜表皮毛基因,将这些重要调控基因应用到育种中、服务农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讲解。这些创新性研究成果丰富了黄瓜果实表皮毛发育调控网络,为黄瓜表皮毛的发生和新种质资源培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图片/姚正阳 初审/孙要光 复审/孙涌栋 终审/郭超杰)

马卫教授以“大白菜叶片发育分子机制研究”为题进行了学术汇报。马教授详细介绍了大白菜在我国蔬菜生产中的种植面积和重要地位,随后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大白菜叶片部分性状表型分析平台、大白菜单碱基突变体库、叶球(颜色、大小,形态)以及调控开花等性状的关键调控基因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介绍了BrOPS/BrPHB调控叶片卷曲及BrFC2/BrRPI2调控叶色形成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优异白菜形状的早期获得和相关性状的分子育种奠定理论基础,为世界白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片/姚正阳 初审/赵亚林 复审/孙涌栋 终审/郭超杰)

杨路明教授以“西瓜优异株型基因挖掘及其分子育种应用”为题进行了学术汇报。杨教授首先分析了中国西瓜产业发展、栽培模式、西瓜株型相关农艺性状的研究现状。随后根据生产上存在西瓜整枝打杈耗时耗力的问题,分析了我国蔬菜生产主要成本与净利润的变化。最后,杨教授围绕优异基因挖掘与轻简化栽培,介绍了西瓜少侧枝基因Clbl的精细定位与利用、西瓜短蔓基因Cldw1的精细定位与利用、利用西瓜液相芯片技术精准定向改良西瓜优异自交系等研究成果。
(图片/姚正阳 初审/陈碧华 复审/孙涌栋 终审/郭超杰)